|
調研搞得好不好,習近平提出3條標準|跟總書記學調研⑤时间:2023-05-11 當前,全黨正大興調查研究,一個話題討論度很高: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看什么? 現實中,有人先入為主,帶著論點找論據,把調研變成結論的預設;有人調而不研,裝一兜子材料回來,匯報一下就草草了事;有人高談闊論,調研報告看似漂亮,里面卻沒啥干貨⋯⋯這樣的“調查研究”,既解決不了問題,還容易帶偏決策方向。 怎樣才算好的調查研究?習近平作過精辟概括: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研究的規模有多大、時間有多長,也不是光看調研報告寫得怎么樣,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 這段話,傳遞出鮮明的問題導向。習近平曾指出,領導干部調研要實實在在,要有問題意識,不能大而化之。 習近平調研從來不是簡單地走走看看、轉轉問問,而是能夠從中發現問題、正視問題。1985年6月,他到廈門任副市長,報到上班第三天,就帶隊到同安調研。當時,同安是個落后的農業縣,交通不便、道路崎嶇,大家都說習近平是“上高山、下海島”開展調研。 1987年7月,習近平在“英雄三島”調研。(圖源:《習近平在廈門》)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到同安的次數,當地人說多到“記不清”。有一回,他前往“英雄三島”(大嶝、小嶝、角嶼)調研,當天傍晚就召開聯合辦公會,把了解到的問題一一列出來,要求按時解決。大家以為視察過、開完會,這事就這么過去了,沒想到3個月后,習近平專門問相關財政資金有沒有到位,讓縣里抓好落實。 調查研究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過程,更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習近平看來,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不解決什么問題的調查研究,是事倍功半的。 習近平主張“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1990年6月,剛到福州工作沒多久,他就乘著一艘小客輪沿著閩江調研?洼單膊,擺放著一張簡陋的桌子,上面鋪著福州地圖。習近平和同事們邊看地圖邊討論:福州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發展,該怎么發展? 1991年12月,習近平與同事討論福州市戰略規劃設想。(圖源:《習近平在福州》) 為了研究清楚這個問題,《福州晚報》刊發調查問卷,了解百姓對福州的發展設想;福州市組織北上、南下兩個調研組,分赴各地學習取經;許多專家學者、一線干部等被請來論證思路方案⋯⋯經過“萬人問卷”“千人調研”“百人論證”,最終形成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也就是“3820”戰略工程。 對調研中遇到的問題,習近平總是緊盯不放、一抓到底,出實招、見實效。 連家船民是生活在江海邊的特殊漁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終日漂泊”。在福建工作時,習近平親自主抓“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工作,給他們在岸上建了房子,但回訪時發現,不少人又回到了船里。這是為啥? 一天,習近平走進矮小的船艙,跟船老大交心,找到了問題關鍵。船老大說:“我們這些人一輩子靠海為生,上岸后只有一個房子,有什么用?”習近平后來開會指出:“解決連家船問題,根本的是解決船民上岸、定居、樂業一整套問題,不僅有房可住,還要有業可就!彼岢隹筐B殖業解決生計問題等具體意見,最終讓連家船民人上岸了,心也上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