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規劃背景
為了加快保護性耕作在我省的應用,根據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農業部《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規劃(2009年-2015年)》,制定本規劃。
一、陜西省保護性耕作發展現狀
陜西省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試驗研究的“少耕法”、“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稈全程覆蓋技術”和“旱地殘茬覆蓋耕作技術”、“旱地殘茬覆蓋深松耕技術”等,在農科界引起高度關注。特別是“留茬少耕或免耕秸稈全程覆蓋技術”,受到中央和省級領導的重視,并研制出與之相配套的示范播種機具。但因受技術、機具等因素制約,未能大面積推廣應用。2002年以來,我省累計投入3100萬元,在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渭北旱塬區和關中灌區等四大區域38個縣建立了保護性耕作示范點,全省示范規模達到260萬畝,擁有小麥、玉米免耕播種機、深松機等各類保護性耕作機具2.5萬臺。
實踐證明,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1)節約成本,提高效益?晒澥∽鳂I工序1-3道,畝節約作業費15—55元,增產在5.5%—15%,畝節支增效實現增收60元以上。(2)蓄水保墑、培肥地力?擅黠@提升地力,有效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經測算,連年應用保護性耕作,土壤有機質明顯提高,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3)減少侵蝕,保護耕地?蓽p少耕地地表徑流33%以上,減少農田揚塵48%以上,在我省長城沿線風沙區,保護性耕作田塊可減少揚塵揚沙60%以上。(4)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秸稈覆蓋或粉碎還田,減少了秸稈焚燒,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每年農田土壤含碳量可增加20%,每公頃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達0.61—1.27噸。多年來,我省累計實施保護性耕作1100萬畝,增產糧食1億多公斤,為項目區農民節支增效實現增收6億多元。
近年來,我省保護性耕作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應用面積也只占到耕地面積的5%,總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推廣應用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在認識上還有待于提高,耕作觀念有待轉變。保護性耕作相對于傳統的以犁翻、旋耕為主的精耕細作耕作方式,是一次耕作技術的重大變革,多數農民尚習慣于已有的生產方式,更多關注作物產量、短期經濟效益和變革帶來的風險,對保護性耕作的認識有待提高,耕作觀念有待轉變。二是農機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機耕道路、機具庫棚、機具管理、維修設施設備等基礎條件不能滿足保護性耕作的發展需要;三是基層農機部門公共服務能力弱。我省基層推廣機構的服務手段和裝備水平偏低,技術推廣人員專業技術水平還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保護性耕作的發展。四是技術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農機農藝結合需進一步加強。一些作物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和技術路線尚需熟化完善,與保護性耕作相關的農藝、植保、田間管理等農業技術需要加大統籌協調力度,保護性耕作機具的適應性和可靠性還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進提高。五是保護性耕作的長效機制還未建立。保護性耕作主要依靠政府推進,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良性推廣機制沒有建立和完善。
二、陜西省發展保護性耕作的形勢和機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保護性耕作發展。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出要“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繼續實施保護性耕作項目”、“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國家發改委《全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要“改革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農業部、國家發改委制定了《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規劃(2009年—2015年)。
陜西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有關要求,2009年,陜西省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實施意見中提出要“推廣配方施肥和保護性耕作,提高耕地質量,大幅度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2003年,經省政府同意,省農業廳下發了《關于在全省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實施意見》。
中、省一系列政策及相關文件的出臺,為我省發展保護性耕作提供了強有力政策支持。
第二章 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可行性
我省是一個干旱缺水的農業省份,旱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60%以上,農業以旱作為主,干旱缺水成為制約我省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在灌溉條件下,灌溉水利用效率低,機械作業工序多,效率低。傳統的犁耕作業方式,土壤水蝕、風蝕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產量低而不穩,不能適應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經過多年來的試驗示范,我省大部分縣區都適宜保護性耕作,考慮到國家規劃范圍、投資規模有限,在35個縣(區)實施,僅占到我省適宜應用縣的一半,榆陽等23個縣(區)具備保護性耕作應用基礎,在組織實施好國家規劃的同時,應該積極建設省級保護性耕作工程區。
一、實施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的必要性
(一)加快保護性耕作應用的有效措施
保護性耕作是對傳統耕作制度的一次變革,徹底改變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耕作習慣,需要通過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的認識度和接納程度;需要大幅度提高農機技術推廣部門公共服務能力;需要建立一批高標準的保護性耕作示范區,引導群眾改變傳統耕作方式,自覺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我省保護性耕作快速發展。
(二)增強保護性耕作服務能力的重要舉措
保護性耕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科學有效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體系,需要農機農藝等多技術的密切協作。農機和農藝技術公共服務是發展保護性耕作的重要保障,是推廣保護性耕作的重要環節,是加快改變農民傳統生產觀念、引導農民接受保護性耕作的重要力量。但是多年來,我省基層農機推廣部門技術手段落后,人員素質較低,服務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滿足保護性耕作大面積推廣的需要,保護性耕作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基層技術推廣與服務能力建設;诖,本規劃在注重工程區建設的同時,把省級保護性耕作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和縣級農機技術推廣能力建設也放到了重要位置,同時提出了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
(三)是加強保護性耕作科技支撐能力的客觀要求
經過近年來的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我省基本形成了適合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渭北旱原區、關中灌區等四種不同類型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和配套機具。盡管如此,目前的技術水平仍不能滿足大面積推廣保護性耕作的需要。一是由于我省南北狹長,各地氣候、土壤、作物種類和耕作習慣差異較大,適合不同區域農業生產特點的技術體系和技術規范還需不斷完善。二是保護性耕作是以先進農機具為核心的綜合性技術,其發展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農業、生物、機械等措施,優化品種布局、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節水灌溉等技術,農機農藝還需要進一步緊密結合,形成技術集成,以發揮保護性耕作最大效果。三是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核心是取消鏵式犁翻耕,實施農作物秸稈覆蓋、免耕播種、機械深松,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生產力度,不斷提高專用機具的適應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支撐能力建設,為保護性耕作快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二、實施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的可行性
從1999年開始,我省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經過十年多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支撐體系。主要表現:一是適合不同區域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體系涵蓋了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渭北旱原區和關中灌區等四個農業生態區,應用農作物包括春玉米、夏玉米、冬小麥和小雜糧等,應用耕作制度含冬小麥、春玉米一年一熟制;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制;冬小麥、豆類、春玉米兩年三熟制等。二是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研制生產能力增強。圍繞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農業部和北方各省農機主管部門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機生產企業開展技術攻關,已經成功開發了多型號、多系列的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我省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技術支撐,以農機企業為生產基地,以各級保護性耕作項目區為試驗示范的專用裝備研發、生產、應用體系業已形成,省內外成熟的專用機具為開展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提供了保障。三是保護性耕作社會氛圍良好。近年來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效果顯著,在示范區的帶動和引導下,示范區及周邊農民群眾已經對保護性耕作有一定的認識,大面積推廣保護性耕作具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各地也十分重視保護性耕作宣傳工作,保護性耕作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引起了全社會關注,形成了良好的發展氛圍,大面積推廣保護性耕作具備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四是積累了較為成熟的建設管理經驗。在長期的保護性耕作實踐中,我省農機部門在認真執行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相關技術要點和管理規范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創造性的制定了適合我省農業生產特點的一系列保護性耕作管理規范,使保護性耕作技術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和制度化,為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章 規劃原則與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農民增收,科學確定我省保護性耕作主導技術體系。規劃以機械化措施為主,堅持農機農藝結合,以陜北和渭北旱原一年一熟區為重點,兼顧關中一年兩熟區。堅持循序漸進,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步驟,建設保護性耕作工程區。強化技術支撐能力和社會化服務能力,建立保護性耕作長效發展機制,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加快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應用。
二、規劃原則
(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根據各地農業生態區自然條件,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狀況,針對制約農業和糧食生產的主要因素,在借鑒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科學確定技術模式和技術規范,配套成熟機具,形成適應不同區域特點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
(二)循序漸進、協調推進
按照“試驗-示范-推廣”的程序,采用“核心工程區—推廣工程區”的建設模式,根據生產條件和掌握技術情況,選擇條件好的適宜區域重點突破,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民主動應用。
(三)多方合作、共同促進
保護性耕作是以先進農機具為核心的綜合性農業技術,在發展過程中要堅持農機與農藝結合,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結合。綜合運用農機、栽培、土肥和植保等技術,集成創新為新的環保、高產、高效農業生產制度和模式。
(四)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工程建設以國家投入為引導,廣泛吸收農民及社會各方多元化投入。注重培育農機大戶,扶持合作組織,發展農機服務。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依托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和農機(農業)合作組織,開展市場化、社會化服務,通過建立保護性耕作長效機制,把政府行為轉變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三、建設目標
國家《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規劃(2009年—2015年)》將我省35個縣納入國家保護性耕作工程區,每個工程區建設3萬畝,在規劃期內計劃完成105萬畝保護性耕作建設任務。在確保建設好國家保護性耕作工程示范區的基礎上,擇優建設24個省級保護性耕作工程區,每個工程區建設面積3萬畝,在規劃期內完成72萬畝保護性耕作建設任務。全省共建設177萬畝高標準保護性耕作工程區,輻射新增保護性耕作面積300萬畝,總應用面積達到600萬畝以上。
項目建成后,保護性耕作工程區與傳統耕作相比,達到以下目標:
(1)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畝平均增產5%以上;
(2)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增加土壤蓄水量15%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2%左右;
(3)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
(4)減少作業工序,降低生產成本,畝均降低生產費用15元以上;
(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減少土壤流失60%左右,減少農田揚塵50%左右。
第四章 區域劃分與技術模式
結合我省不同區域自然生態環境、種植制度、作物種類等區域特點,將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區劃分為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黃土丘陵溝壑區、渭北旱原區、關中灌區四大類型區。按照每個類型區氣候、土壤、種植制度特點及保護性耕作技術需求,提出各類型區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
一、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
(一)區域特點
陜北長城沿線風沙區包括榆林市北部6個縣(區),總耕地面積604萬畝。區內土地廣闊,地勢平坦,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土壤以風沙土為主,年降雨量450mm左右,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主要作物為玉米、馬鈴薯、大豆和雜糧等。本區農業和畜牧業較為發達,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受干旱、大風氣候影響,土壤風蝕和荒漠化較為嚴重,生態脆弱。
(二)主要技術模式
1、高留茬覆蓋免少耕播種技術模式
技術路線:玉米收獲留根茬——冬休閑——玉米免少耕播種——田間管理
利用秸稈高留茬進行覆蓋還田,有效控制冬春季大風對土壤的侵蝕并增加土壤有機質,采用免少耕播種避免或減少動土并保障播種時土壤墑情。技術要點為:前茬收獲時留根茬30cm以上,休閑越冬,次年春播前噴施封閉式除草劑,采用免耕施肥播種機在前茬行間播種或帶狀旋耕施肥播種機少耕播種,生長期根據需要進行病蟲草害防治和灌溉。
2高留茬覆蓋淺旋播種技術模式
技術路線:玉米收獲留根茬——冬休閑——淺旋少耕播種——田間管理
適用于播前使用農家肥地區。利用秸稈高留茬進行覆蓋還田,有效控制冬春季大風對土壤的侵蝕并增加土壤有機質,采用淺施整地使農家肥和土壤混合并加速根茬腐化。其技術要點為:前茬收獲時留根茬30cm以上,休閑越冬,次年春播前15天左右撒施農家肥,采用旋耕施淺旋整地,要求淺施深度小于10cm,然后進行少耕播種,生育期根據需要進行病蟲草害防治和灌溉。
二、黃土丘陵溝壑區
(一)區域特點
本區域包括榆林市南部5縣和延安市7個縣(區)共12個縣(區),總耕地面積486萬畝。區內土層深厚,土壤貧瘠。土壤類型以黃綿土為主,年降雨量500cm左右,屬暖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 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主要作物為玉米、雜糧等。本區域是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降雨量不足且季節集中,土壤流失和干旱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
(二)主要技術模式
1、秸稈粉碎覆蓋免耕技術模式
技術路線: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淺旋(耙)鎮壓——冬休閑——玉米免少耕播種——田間管理
通過秸稈全量粉碎覆蓋,有效解決水土流失和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嚴重威脅,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風沙能力。其技術要點:前茬玉米收獲后,用秸稈還田機粉碎秸稈并均勻覆蓋地表,冬前淺旋,使秸稈與土壤部分混合,淺旋深度不大于10cm,次年播種前噴撒封閉型除草劑,采用免少耕施肥播種機播種玉米,適時進行作物田間管理。
2、高留茬覆蓋免少耕播種技術模式
技術路線:玉米收獲留根茬——冬休閑——玉米免少耕播種——田間管理
適用于畜牧業發達地區,有效解決秸稈飼草與秸稈覆蓋矛盾。利用秸稈高留茬覆蓋,減少土壤的風蝕、水蝕,提高作物抗旱能力。其技術要點:前茬作物收獲時留根茬30cm以上,冬季不做任何處理休閑越冬,次年播種前噴施封閉式除草劑,采用免少耕施肥播種機播種玉米,適時進行作物田間管理。
三、渭北旱原區
(一)區域特點
本區域包括延安、銅川、渭南、咸陽、寶雞等5 市16個縣(區),總耕地面積900萬畝。地形多為臺塬,溝壑縱橫,土質較好,雨量季節分布不均,降水變率大。土壤以壚土、黃綿土為主。年降水量550—600cm,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種植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等。本區域干旱、暴雨、大風等災害氣候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特別是冬春連旱造成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土壤水蝕、風蝕較為嚴重。
(二)主要技術模式
1、小麥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技術模式
技術路線:小麥機收留高茬——深松——休閑期除草——小麥免少耕播種——田間管理
利用秸稈覆蓋地表,增加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和減少水土流失;通過休閑期深松,提高雨季土壤蓄水能力。其技術要點:小麥收獲后留高茬20cm左右,雨季前適時深松,3年左右深松一次,休閑期化學、機械和人工輔助除草,采用免少耕播種機進行施肥播種,生長期適時進行作物田間管理。
2、玉米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技術模式技術實施類同于黃土丘陵溝壑區。
四、關中灌區
(一)區域特點
本區域包括寶雞、楊凌、咸陽、西安、渭南、銅川等地具備灌溉條件的25個縣(區),總耕地面積1238萬畝。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類型多樣,年降水量450—700cm,屬溫帶—暖溫帶半濕潤偏旱區。種植制度為一年兩熟,主要作物為小麥、玉米和棉花等,是我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本區域農業生產的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焚燒秸稈污染嚴重;化肥施用量大;灌溉用水多,機械作業環節多,生產成本高;用地強度大,地力維持困難。
(二)主要技術模式
1、小麥、玉米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技術模式
技術路線:小麥收獲高留茬——玉米免少耕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深松(選擇性作業,二至三年一次)——小麥免少耕播種——田間管理。
該模式通過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和應用復式作業機具,實現簡化作業環節、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培肥地力、節約用水,達到節本增效增收。其技術要點:采用配有秸稈粉碎裝置的小麥聯合收獲機收獲小麥,并均勻拋撒秸稈,玉米免少耕施肥播種機播種玉米,化學機械除草灌溉等田間管理;秋季玉米收獲后直接秸稈粉碎還田,利用收獲與播種間隔及時深松,一般3年左右深松一次,小麥免耕施肥播種或帶狀旋耕施肥播種,及時進行病蟲草害防治和灌溉等田間管理。
2、小麥玉米秸稈覆蓋淺旋施肥播種技術模式
技術路線:小麥收獲高留茬——玉米免少耕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玉米收獲秸稈粉碎還田——深松(選擇性作業,二至三年一次)——小麥淺旋施肥播種——田間管理。
適用于秸稈覆蓋量大、地表平整度差地區。采用淺旋播種,提高了播種機通過性、可靠性和播種質量。以秸稈覆蓋還田,復式作業機具達到減少作業環節,蓄水保墑,維護和增強地力,實現節本增效增收。其技術要點:基本與小麥玉米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技術模式相同,不同之處是小麥播種采用淺旋播種方式,要求淺旋深度小于10cm。
第五章 建設布局、內容和方案
一、建設布局
從生態環境、耕地規模、糧食面積、農機化現狀、保護性耕作社會認知程度等因素考慮,提出項目縣確定的原則:
——陜北長城風沙區重點考慮生態脆弱的縣區,陜北丘陵溝壑區和渭北黃土高原區重點考慮土壤貧瘠的縣區,關中平原區重點考慮農業生產成本較高綜合效益較低的縣區。
——項目縣糧食種植面積原則上不低于20萬畝。
——項目縣綜合機械化水平原則上應達到40%以上(經濟落后、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等縣、區可適當調減)。
——開展過保護性耕作試驗示范,農民對保護性耕作有一定認識。當地政府重視,對推廣保護性耕作有積極性。
根據以上原則,在四個類型區內選擇59個縣區(農場)開展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
分區布局:長城沿線風沙區6個、黃土丘陵溝壑區12個、渭北旱原區16個、關中灌區25個。(詳見附表四:陜西省保護性耕作工程縣)
二、建設內容與規模
建設內容包括保護性耕作工程區和陜西省保護性耕作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兩個方面。
(一)保護性耕作工程區建設
工程區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四部分:(1)更新配置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2)實施機耕道修繕、土地平整等田間工程。(3)建設機具停放場、配件庫、維修車間、庫棚等附屬設施。(4)項目縣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服務能力建設。
共配置各類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8142臺,示范樣機472臺,儀器設備2832臺(件),修建機庫棚、配件庫、維修間等19.47萬平方米,改擴建技術培訓業務用房5900平方米,平整土地1593萬方,修繕機耕道2212公里。
上述工程區建設內容中,更新配置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因各區所實施的技術模式及實施環境條件的不同,機具類別、品種、型號互不相同,統一參照國家規劃配備機具及設備。其他建設內容按統一模式設計,待實施前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按工程建設區的實際情況,予以區別和細化。
每個工程區配置25馬力~100馬力拖拉機、免耕施肥播種機、秸稈還田機、機載式植保機械等專用機具138臺,示范樣機8臺,配置培訓宣傳、效果監測、信息采集、交通工具等儀器設備48臺件。修建機庫棚等3300平方米,培訓教室100平方米,修繕機耕道37.5千米,平整土地27萬方。
二、陜西省保護性耕作工程技術中心建設
重點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省農機推廣、鑒定機構及有關市級農機推廣單位技術力量,建立陜西省保護性耕作工程技術中心。
主要職能:建立技術試驗創新研究平臺,整合技術力量,解決制約保護性耕作帶有普遍性的技術問題,提供保護性耕作技術與發展研究服務;開展技術模式試驗研究,完善和定型適合我省不同類型區域不同農藝和耕作特點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機具系統和綜合技術體系;開展推廣機制試驗研究,探索適合我省各地實際的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路子,研究保護性耕作有效載體和建立長效機制的理論體系;開展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研究,不斷總結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加強項目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工程技術中心下設科研開發部、技術試驗推廣培訓部、機具檢測試驗示范推廣部。
科研開發部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為主建設,在整合發揮校內所有保護性耕作研究力量作用的基礎上,支持開展必要的實驗室改擴建,配套野外觀測、室內試驗、信息處理等科研儀器設備,承擔保護性耕作機具研發、技術模式研究、農機農藝措施優化、實施效果長期監測等任務。
技術試驗推廣培訓部以陜西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及有關市級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為主建設,配置圖文音像教材編制、信息服務、田間試驗等設備,開展推廣機制研究,保護性耕作應用理論創新,田間對比試驗,承擔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培訓宣傳、信息服務、推廣機制研究、標準制定、合作交流等任務。在4個類型區分別建立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站和技術應用效果監測點。
機具檢測試驗示范推廣部以陜西省農業機械鑒定站為主建設,改造試驗室,配置機具性能試驗、田間測試、制造質量檢驗等儀器設備,承擔保護性耕作機具性能試驗、質量檢測、機具選型等任務。
陜西省保護性耕作工程技術中心建成后,總體上由陜西省農業機械管理局統一協調運行,各部門按照各自任務要求,積極開展工作,加強信息互通、協作配合,為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和普及應用提供指導。
(一)土建工程
改擴建實驗室500平方米。其中:科研開發部改擴建實驗室300平方米;機具試驗檢測部改造試驗室200平方米。
(二 )儀器設備
配置各類儀器設備共62臺件。其中:
科研開發部:配置儀器設備30臺件。包括:機具開發與試驗設備5臺;水蝕風蝕儀器2臺;土壤水分、水勢、導水率等儀器設備9臺件;農田溫室氣體排放測試設備3臺;其它儀器設備11臺件。
培訓推廣部:配置儀器設備17臺件。包括:編輯排版、速印等培訓教材編印系統4臺件;數字視頻采編系統及數字化電影播放系統5臺件;網絡服務器、數據收集及影像處理等信息網絡平臺設備8臺件。
機具試驗檢測部:配置儀器設備15臺件。包括:功率、油耗、牽引力等動力機械測試儀器6臺;零部件可靠性、檢測等儀器3臺;地表平整度、土壤蓬松度、播種性能綜合試驗臺等田間測試儀器設備6臺。
第六章 投資估算及進度安排
規劃估算總投資32952.9萬元,其中利用中央資金12406.8萬元,省級資金11558.37萬元,地方資金3677.73萬元,群眾自籌資金5310萬元。各級基本建設資金主要用于縣級保護性耕作工程區建設。其中:專用機具按照中央和地方財政給予60%補助,其余由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和農機化專業服務組織自籌。
第七章 效益分析
規劃實施后,將建成高標準的保護性耕作工程區150萬畝,并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發展保護性耕作。預計到2015年,通過項目建設和輻射帶動,新增保護性耕作面積約300萬畝,使我省保護性耕作應用規劃達到600萬畝左右,占我省適宜保護性耕作總耕地面積的30%。
一、社會效益
通過規劃的實施,可使廣大農民群眾的傳統觀念逐步得到轉變,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主動采用保護性耕作的步伐加大加快。同時可以增強農民科學種田意識,提高農民整體素質;規劃的實施,也將提高農機裝備質量,優化裝備結構,推進農業機械的應用,提升農機化水平,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緩解農村勞動能力季節性不足的壓力,促進農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規劃的實施,可提高土壤有機質,提升土地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實施,也能夠促進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和中介組織的發展,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推動優勢農產品規;、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
二、生態效益
規劃實施后,可以有效減輕工程區及周邊地區風蝕強度,平均減少農田揚塵48%左右,長城沿線風沙區可減少揚塵揚沙60%左右,降低沙塵天氣發生的強度和頻率;規劃實施后,也可以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減輕水土流失程度,平均減少耕地地表徑流33%以上,從而減少土壤中有機質和氮、磷、鉀等養分的流失,保護農田生態環境;規劃實施后,還可以減少秸稈燃燒,減緩溫室效應,平均每公頃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0.61——1.27噸,有效改善大氣環境。
三、經濟效益
規劃實施后,與傳統耕作相比,每個生產周期平均可減少田間作業工序1—3道,節約機械作業費用25元/畝,增產糧食5.5%,畝均節支增收60元以上。由此可以推算,150萬畝工程區每年可節約機械作業成本3750萬元,增產糧食3000多萬公斤,實現節本增效增收9000萬元以上。
第八章 環境技術風險評價及規避措施
保護性耕作技術雖然具有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但畢竟還是一項正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新型耕作技術。因此在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實施中,需要加強技術與農業生產環境變化趨勢的分析研究,認真總結國內外推行保護性耕作過程中的問題和經驗,以及我省近年來實施保護性耕作示范工程的經驗模式,逐步加以完善,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進行風險防范。
一、病蟲草害問題及其規避措施
保護性耕作對農田實施少耕、免耕,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這些措施有可能導致雜草滋生和某些病蟲害加重。國內外實踐表明,實行保護性耕作病蟲害的發生與傳統耕作相比并不突出。從我省多年的實踐來看,渭北旱原區和、陜北丘陵溝壑區在實行保護性耕作的前幾年草害相對比較明顯。因此,對實行保護性耕作農田雜草的控制是主要矛盾。我省在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示范項目時,十分重視病蟲草害的防治。一些項目實施單位針對當地雜草種類和發生特點,通過開展試驗研究,總結出采用化學除草、機械除草以及倒茬、復種進行除草等效果很好的除草方法和實踐經驗,可以使田間雜草得到有效控制。
化學除草是一種除草效率高、效果好的除草方法,是保護性耕作進行雜草控制的有效措施,但長期大量使用對環境可能產生污染。目前,我國正在積極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專用除草劑,同時還研制出多種型號的深松、淺松除草機。我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制深松滅茬機、秸稈粉碎覆蓋還田播種機,西安旋播機廠生產的條帶作業免耕播種機等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在全國處于先進水平,這些機具都可以結合深松、播種作業滅除雜草。
二、土壤耕層緊實和板結問題及解決措施
國內外保護性耕作應用的實踐證明,長期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以改善耕層土壤結構,降低土壤容重。我國有些地方,在降水量大、土壤含水率經常保持很高的地區和地勢低洼、土壤粘重的地區應用保護性耕作易發生土壤耕層緊實和板結現象。從我省多年來的試驗示范看,由于保護性耕作采用免少耕與秸稈殘茬還田覆蓋相結合的技術措施,尚未出現土壤耕層緊實和土壤板結問題。相反,采用機械深松還可打破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機械耕翻形成的堅硬的犁底層,增強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蓄納雨水的能力。為了避免出現土壤耕層緊實和土壤板結問題,一是在工程實施區域選擇上要嚴格把關,以確保項目區的技術適宜性。二是為了蓄住土地休閑期天然降水,解決旋耕、播種、秸稈還田等作業過程中因碾壓造成的土壤板結問題,應大力推行機械深松技術,開展深松作業補貼,提倡以深松代替傳統翻耕作業。
三、技術模式適應性問題及優化措施
本規劃中推薦了我省4個不同區域普遍適用的技術模式,這些技術模式是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試驗示范形成的,實踐證明這些模式能夠適應各區域的生產要求。但是從近年來示范應用情況看,在大面積推廣時,個別地方可能會因為模式不適應或實施中農民掌握熟練、專用機具適應性不強、可靠性不夠、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緊密等問題,影響實施效果。
應對措施,一是加強技術指導和效果監測。規劃中的模式是推薦模式,而不是強制模式,各地可以在保護性耕作原則下,結合推薦模式,因地制宜的創新適合本地特點的技術模式。同時,擬建的陜西省保護性耕作工程中心將組織技術力量及時總結實施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形成的新模式,集成推薦給所在區域的農民。二是加強示范引導。針對目前我省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狀況,在保護性耕作發展的初始階段,省、市、縣各級農機推廣機構要加強示范推動,培訓和引導農民正確應用這一先進技術。三是進一步強化農機和農藝的結合。重視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中農藝的基礎地位,加強種植制度、秸稈管理、播種質量、雜草防除、病蟲防治、水肥利用、機具選擇和操作等關鍵技術環節的把握,切實保障保護性耕作技術集成配套的質量和效果。四是加強機具的研發改進。重點提高專用農機具的適應性、可靠性和播種質量,改進和完善免耕施肥技術等。五是加強宣傳和培訓。使農民掌握保護性耕作技術路線和規范,使農機手熟練掌握各種專用機具操作規程,提高實際操作技能。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積極建立部門協作機制
建立陜西省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領導和組織實施機構。省、市、縣都要以政府牽頭成立由發改委、農機、財政等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陜西省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設立實施辦公室,綜合協調工程項目實施工作,做到項目管理、實施、監督的分工負責機制,明確各部門、各單位和相關人員的職責。強化部門協作機制,切實落實好、管理好項目資金,解決好項目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個方面的問題,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二、嚴格項目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投資效益
項目縣農機推廣部門要在同級農機管理局與發改委的指導下,按照基本建設項目管理程序,認真組織開展工程項目的基礎調研、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項目申報立項和銜接準備等前期工作。工程建設期內,項目承擔單位要嚴格按照批復后的初步設計和基本建設相關管理規定,執行項目合同管理制等制度。承擔單位要按照相關要求做好招投標工作,要做好基本建設財務管理的基礎工作,建立健全內部財務管理制度,保證?顚S,并自覺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
項目建成后,要積極推進項目運行機制的改革創新,探索項目資產管理和運營模式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從運作機制上確立農民的主體地位,依靠農民實現技術的普及與應用。為確保項目投入購置的各類新型保護性耕作專用機械設備充分發揮作用,項目建設要充分依托農機大戶、種糧大戶和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承擔項目建設和示范任務,直接向農民提供保護性耕作作業服務。要加強購置機具、儀器設備的資產管理工作,確保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
三、依托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探索建立保護性耕作發展的長效機制
我省多年的實踐證明,農機專業組織和農機大戶是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主要力量,是保護性耕作技術規范化、標準化實施的可靠保障,是保護性耕作技術實現專業化服務、市場化運營、社會化發展的堅實基礎。因此,各項目縣農機主管部門要從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扶持、保護性耕作經紀人隊伍的穩定發展、農民認識程度的提高、政府督導等方面入手,借助行政力量的推動作用、項目資金的引導作用、技術推廣部門的支撐作用,建立健全社會化、市場化運行機制,努力構建保護性耕作的長效機制。要制訂相關政策和管理辦法,繼續開展保護性耕作適應性試驗與示范,推進技術熟化和本地化。鼓勵開展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承包服務、租賃服務等社會化、市場化作業服務,加快構建保護性耕作市場化運行機制,提高農機裝備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通過多種措施,逐步建立起以農機專業組織和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經營戶為基礎,農機和農業技術推廣、培訓、維修、信息服務和投訴監督等組織為支撐,政府支持為保障的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突出農機農藝相結合,創新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
農機農藝相結合是確立、完善、創新和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規范的根本途徑。保護性耕作是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模式,應用涉及到作物栽培、秸稈管理、播種質量、雜草防除、病蟲防治、水肥利用、機具選擇和操作等多項技術,需要統籌安排作物種植模式、全程機械化生產工藝流程及配套機具系統?紤]到各地自然條件、作物品種、栽培模式、耕作制度的多樣性,以及國家在支農項目和資金的擴大趨勢,各項目縣在實施保護性耕作工程建設項目時,要充分利用其它相關項目和資金,聯合多種技術服務力量,加強農藝農機結合和隔合。要在項目建設和實踐的基礎上,組織農機和農藝技術推廣機構、科研院所、生產企業進行聯合攻關,發揮作物栽培、植保、土肥等專家的作用,總結研究成果,制定技術標準,加大對成熟技術的推廣力度,推進區域內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創新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
五、加強技術集成創新,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發展保護性耕作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近期要加快推進以機械化為主體的保護性耕作,要以實現技術集成創新為目標,加強技術、組織管理的信息交流與服務,使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技術模式的生產應用相互借鑒,不斷深入。要重視技術交流與合作,擴大技術模式試驗領域,創新工作實踐。要充分發揮陜西省工程技術中心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省農機推廣、鑒定機構以及有關市、縣農機推廣機構的技術優勢,加強產、學、研、推等部門協作,加強重點機具研發、試驗選型和質量監督,不斷創新和完善保護性耕作關鍵技術,制定保護性耕作主導技術模式和技術操作規程。組建保護性耕作專家組,加強技術指導和論證,確保工程建設應用技術的先進性,提高工程建設項目質量和水平。鼓勵、引導和支持省內農機制造企業,進行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設備創新、技術升級、中間試驗等,為工程建設提供性能好、質量高、可靠性好的保護性耕作專用機具。
六、加強培訓宣傳,努力創造推動保護性耕作發展的社會氛圍
加強培訓宣傳是保護性耕作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基礎,是工程規劃實施的基本保障。各級農機管理部門要加強各層面的培訓工作,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活動,在培訓各級項目管理人員的基礎上,注重培養一批能夠熟練掌握保護性耕作技術和機具操作規程的技術骨干和機手,為農民提供標準化作業服務。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形式,大力宣傳保護性耕作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提高農民群眾對保護性耕作的認知度。